今年以来,兰州黄河生态旅游开发集团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部署,牢固树立技术创新”为抓手,在预算管控、资源整合、流程优化等领域打出降本增效“组合拳”,交出了一份“提质、降本、增效”的亮眼答卷。
黄河公司高度重视节约型企业建设,教育引导全体员工摒弃“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错误观念,强化危机意识与责任担当,把“过紧日子”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能力、一种习惯,从思想深处认同节约、崇尚节约。在机制保障上,对照《条例》精神,全面梳理、修订完善成本管控、费用报销、资产管理等制度,将“过紧日子”的要求细化、量化、固化,让制度成为降本增效“紧箍咒”。在推进方法上,树立正反典型,深入宣传成本管控中精打细算的“抠门”精神、技术革新中攻坚克难的“钻劲”智慧、生产运营中优化管理的“绣花”功夫,对典型浪费行为、管理漏洞、躺平现象进行通报批评,让警示与榜样同向发力。同时用好考核“指挥棒”,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将厉行节约、降本增效纳入考核,推动“节约成为本能”。
聚焦办公设备、生产设施使用管理等细微环节,黄河开发集团深挖降本增效的潜力,将“过紧日子”体现在“针尖”上。办公领域推行无纸化办公,非必要不打印,双面打印是常态;规范办公用品、低值易耗品管理,减少一次性纸杯使用,办公用品以旧换新、修旧利废,杜绝公物私用和随意丢弃。在生产经营领域加强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延长使用寿命,提高使用效率;紧盯跑冒滴漏,及时修复一个渗漏的阀门、一根破损的管线;优化设备启停程序,减少空转能耗;加强工具、劳保用品管理,延长使用寿命。
聚焦预算、采购、资产、流程四大核心领域,黄河公司采取多项措施提升管理效能。在预算方面,强化预算刚性约束,“无预算不开支,超预算不报销”,严控非生产性支出,特别是会议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深化集中采购、阳光采购,货比三家,价比三家,加强供应商管理,严控采购成本,杜绝质次价高、闲置浪费;在资产管理方面,聚焦资本转化、市场经营、改革赋能、出租收益、开发盘活等资产盘活路径,着力对土地、房产、车辆、设备等存量资产进行了全面清查梳理,构建起“全口径清查-动态化监管-精准化盘活”的资产管理体系,累计盘活资产96.87亿元。
聚焦高成本、高物耗、低效率的“卡脖子”技术瓶颈,黄河开发集团全面鼓励主动攻坚、自主维修、技术创新等优化“0.1”的改进,推动节能降耗。集团旗下文旅公司通过跨景区资源整合、“商户共建”模式革新闲置资产创效等举措,节省资金超264.24万元,年卡利润率增长15%,联票收入增长24%;友谊酒店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后勤管理团队以“别人能干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干”诘问精神,大胆创新、科学论证,对太阳能锅炉、商铺电路、屋顶防水等进行技术改造和自主维修,累计节省资金80余万元,书写新时代“酒店万能工”的劳动者之歌。更新公司聚焦施工全链条痛点,支架安装变“焊”为“栓”,化粪池施工以“沉”代“挖”,屋顶保温“无缝喷涂”,抗浮锚杆优化冗余,四项关键技术突破创新,大大压缩施工工期,节约工程成本105.68万元,将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提高了99.2%。水运公司面对黄河航运泥沙挑战,创新工艺,修旧利废、精准截骨,实现艉机桨轴维修成本压降94.6%。城乡公交公司以“自主维修替代外部依赖”,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打造内部维修力量,车辆维修成本下降61.03%,节省维修费用15.69万元,并通过线路调整、班次优化、调整充电比例和保险定价系数等管控措施节约成本940万元。
降本增效不是一时的行动,而是一场持续的战斗。黄河开发集团将持续从创新突破上着眼,从工艺优化上着手,从技能提升上发力,从外拓增效上深化,不断攻克技术难关,优化管理流程,深挖降本潜力,提升运营效率,把“紧日子”过成“好日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