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杨浦滨江的城市更新蓝图中,桐安里如同一颗被时光打磨的明珠,以 1.35 的超低容积率、70 席稀缺别墅,成为内环内罕见的海派风貌住区。这片曾是英商电车厂旧址的土地,如今在招商蛇口的匠心雕琢下,既保留了老上海里弄的烟火温情,又注入了现代居住的奢适基因,成为科创精英们的理想栖居地。
项目坐落于杨浦滨江南段核心,距黄浦江仅 600 米,步行 10 分钟可达滨江绿地,与美团、B 站、抖音等互联网巨头的上海总部隔街相望。交通网络密如蛛网:400 米至 18 号线 站串联北外滩。通过周家嘴路隧道 15 分钟畅达浦东,北横通道 20 分钟连接浦西各核心商圈,实现 “工作在科创园区,生活在滨江秘境” 的理想状态。
周边 3 公里内,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百联滨江购物中心等商业体环伺,东方渔人码头的艺术展馆与咖啡馆构成 “下班后的精神栖息地”。随着杨浦滨江 270 万方商办体量的逐步落地,这里将形成 “科创 + 文化 + 生态” 的三维价值体系,而桐安里作为板块内仅有的低密住区,正占据着发展的战略高地。
作为上海第二批风貌保护街坊项目,桐安里对 1.44 万平方米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创造了 “建筑平移 + 肌理复现” 的双重奇迹。3 栋 1920 年代的砖木结构里弄建筑,通过液压同步系统整体平移 50 米,过程中每毫米位移都经过精密测算,确保百年木梁不受损伤。修复团队从江浙老宅收集近万片老青砖,由非遗工匠手工砌筑立面,砖缝精度控制在 2 毫米内,还原 “清水砖墙 + 红砖腰线” 的经典样式。
新建的 17 栋别墅延续 “主弄 — 支弄 — 天井” 的里弄格局,主弄宽 3.5 米铺设弹街路,两侧种植 80 年树龄的法国梧桐;支弄仅容两人并行,连接各户院门,重现 “邻里照面问声好” 的弄堂记忆。建筑细节暗藏巧思:ArtDeco 风格的铸铁窗花复刻自原厂模具,石库门门头的石雕由匠人手工雕琢 60 天完成,连窗棂的木纹走向都与老建筑保持一致,让历史的印记自然流淌。
户型设计在保留里弄精髓的同时,植入现代舒适需求。230㎡联排别墅自带 15-30㎡私家庭院,院门采用铜制门环与格栅设计,推门可见天井里移植的百年紫薇。一层客餐厅连通,4.2 米挑高搭配木梁吊顶,隐藏式中央空调与老建筑梁架完美融合;二层两间卧室均朝南,主卧带独立卫浴与步入式衣帽间,卫浴间采用复古铜制龙头与智能马桶,传统与现代在此和谐共生。
305㎡叠加别墅堪称 “空中里弄”:下叠带 40㎡花园与 6 米挑高地下室,可改造为酒窖或影音室;上叠顶层露台约 20㎡,可俯瞰滨江天际线,夏夜乘凉时能望见复兴岛的灯光。所有户型配备 “地源热泵 + 毛细管辐射” 系统,室温控制精度达 ±1℃,较传统空调节能 30%;三层中空玻璃隔绝江风和车流噪音,让弄堂的静谧与现代的舒适达成平衡。
社区会所由老电车厂的锅炉房改造而成,保留红砖烟囱与钢结构桁架,内部设恒温泳池、共享厨房与艺术展厅。泳池采用 “无边际设计”,透过玻璃幕墙可观赏庭院景观;共享厨房配备大灶台与八仙桌,定期举办 “弄堂百家宴”,让新老业主共话滨江往事。沿街商业引入精品超市与网红咖啡馆,形成 “早餐生煎香 + 午后拿铁味” 的烟火美学。
物业提供 “管家 + 工匠” 双服务:管家 24 小时响应需求,可预约特斯拉接驳至地铁站;工匠团队每月检查木窗的密封性,每季度为石库门门头的石雕做防水处理。住在这里,清晨在弄堂里的鸟鸣中醒来,傍晚在天井里侍弄花草,周末步行至滨江参加艺术展,让科创精英的忙碌生活多了一份从容与诗意。
的珍贵,在于它不是博物馆式的复刻,而是仍在生长的城市活化石。当夕阳穿过老虎窗,在红砖墙投下斑驳光影,业主既能触摸历史的温度,又能享受现代的便捷,这种 “时空折叠” 的居住体验,正是杨浦滨江科创时代的人居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