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多年的酝酿与讨论后,消费品领域针对“永久化学品”的辩论终于迎来了新的发展节点。伴随着一个又一个国家相继提出禁令,一场全面的美妆材料革命正在酝酿之中。若这一引线被点燃,全球美妆行业必将遭遇一场“大爆炸”——全新的成分、配方以及品牌将万花齐放,而那些未能顺利参与这一进化的品牌,则可能黯然失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就在2024年初,欧盟委员会宣布计划提议全面禁止任何非工业用途消费品中使用所谓“永久化学品”的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21年7月的定义,PFAS是“含有至少一个全氟化碳或亚氟化碳原子的化合物”,它是一系列人造化学品的统称。
自20世纪50年代PFAS被发现以来,由于其耐热、防水以及高度稳定的特性,它广泛用于不粘锅、防污地毯、快餐包装、防水夹克等产品中。美妆产业也因PFAS的特性而青睐它:PFAS不仅增强了化妆品的延展性和防水性,还能使妆容更加持久,护肤品的使用感也因此升级。然而,PFAS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且难以分解,潜在的健康风险也逐渐显露出来。
研究显示,高浓度的PFAS与癌症、出生缺陷以及免疫系统的损害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欧盟环境事务专员Jessika Roswall在接受媒体时明确指出:“禁止PFAS的使用对保护环境及人类健康至关重要。这一禁令是推动行业逐步淘汰PFAS成分应用的重要机制。”
对于消费品尤其是美容行业而言,PFAS的禁令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健康安全的选择;另一方面,对于还在使用PFAS的企业来说,意味着必须打破常规,进行深刻的成分重检与配方革新。实际上,早在两年前,丹麦、德国、荷兰、挪威和瑞典等国便已率先倡议全面禁止PFAS的使用。2024年,新加坡也将设立新规,禁止含PFAS的产品进入市场——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因此停止在皮肤表面使用PFAS必须刻不容缓。
显然,由于PFAS化学成分极为复杂,其各种形式的变化让行业在寻找替代品时面临巨大挑战。美妆品牌们在保持产品原有质感和使用体验的基础上,需为每种PFAS物料量身定制替代方案。尽管这一过程繁琐繁杂,但许多大型化妆品集团已有所行动来预见并克服这一问题。2018年,欧莱雅集团便开始逐步淘汰所有含PFAS的产品配方,并尝试用蜡、油脂、矿物质等成分组合进行替代。该集团承诺到2024年底实现其全系列产品的PFAS成分清零。与此同时,2022年雅诗兰黛也与美国环境监管机构达成了法律协议,确保旗下品牌不再添加任何PFAS成分。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化妆品成分及其潜在风险表现出绝对的关注。他们不再是“被保护者”,而逐渐成为产品成分的监督者。关于PFAS的舆论风暴已在美国蔓延,举例如以Yeraldinne Solis为代表的消费者群体曾向Coty集团提出诉讼,指控其承诺的“产品安全”未能兑现,因检测表明其产品可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PFAS成分。
尽管此案因未找到直接证据而未能成立,然而它揭示了消费者不仅关注产品的成分,也能够分析并提出质疑。类似的案件,还有资生堂旗下bareMinerals的诉讼,消费者认为其“清洁”声明并不成立。
不难发现,虽然在海外市场,围绕PFAS的讨论愈演愈烈,但本土的美妆企业尚未采取任何实质性的举措。目前,中国的化妆品原料目录对于PFAS的使用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相较于美妆成分的讨论,消费者们对PFAS在不粘锅上的安全性关注度更高。
那么,本土美妆品牌在面对国际市场对PFAS监管日益趋紧的环境时,会展现出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呢?在短期内,虽然许多品牌可能会继续瞄向东南亚等市场,但那些志在出海的品牌,尤其是计划在未来3-5年内进军欧美市场的企业,必须面对PFAS替代成分的开发任务。这项禁令的实施固然需要时间,但早早占得先机、实现产品升级,会让这些品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而对中国消费者来说,禁止PFAS的国际潮流或许会带来更多丰富多样的国际美妆品牌。尽管PFAS中确实存在对人体有害的成分,但其中也有无害和符合安全配方要求的成员如果国际品牌因PFAS而受阻,它们有可能会向中国这一市场转移,为消费者带来新选择与惊喜。
总之,“永久化学品”即将离开美妆舞台,美妆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洗牌,品牌们需未雨绸缪,创新寻求替代方案,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