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屋面排气管主要的作用是排放建筑物内部的湿气、异味和有害气体,保持室内空气的干燥和清新,也可以用于建筑排水系统的通气。
2、参见专利号为cn215106697u的中国实用专利,公开了一种屋顶排气管,其包括安装在屋顶平台顶部的排气管本体,排气管本体包括嵌入屋顶平台的排气软管和套接在塑料排气管内侧的塑料排气管。
3、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排气管的震动或者自身的热胀冷缩,易造成排气管与屋顶本体的接触处出现间隙,液体易顺着此间隙渗入,从而造成渗入的情况,有待改进。
1、为了减少房屋本体出现渗水的情况,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屋顶的防水结构及施工方法。
3、一种建筑屋顶的防水结构,包括屋顶本体,屋顶本体设有排气管,排气管外壁套设有防水套,防水套抵触屋顶本体,防水套内壁设有集液槽,集液槽设有遇水膨胀块,防水套内壁设有密封槽,密封槽槽底设有弧形条,弧形条抵触排气管外壁,集液槽连通密封槽,当液体顺着防水套内壁进入集液槽时,遇水膨胀块遇水膨胀并抵触弧形条使得弧形条抵紧排气管外壁。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防水套,防水套内壁抵紧排水管外壁,防水套端面抵触房屋本体,且设置遇水膨胀块,当遇水膨胀块遇水膨胀时,遇水膨胀管使得弧形条抵紧排气管外壁,通过此类方式,减少了液体顺着排气管外壁渗入屋顶本体的情况,提升了整体的防水效果。
5、可选的,防水套设有排液流道,排液流道用于连通集液槽,防水套设有安装腔,安装腔设有控制件,控制件用于断开排液流道与集液槽的连通;当遇水膨胀块遇水膨胀时,控制件使得排液流道与集液槽连通。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使用中,当液体顺着防水套内壁与排气管外壁并移动至集液槽时,液体使得遇水膨胀件膨胀并抵紧排气管外壁,而若后续液体继续进入集液槽易使得集液槽液体过多,并使得液体顺着密封槽朝排气管的方向移动,从而降低整体的防水效果,因此设置控制件,通过控制件控制排液流道与集液槽的连通状态,便于将集液槽的液体排出,提升整体的防水效果。
7、可选的,控制件包括控制块一、控制杆与控制块二,控制杆连接控制块一与控制块二,安装腔腔壁设有控制孔一与控制孔二,控制孔二位于控制孔一远离排气管轴线的一侧,控制孔一连通集液槽与控制腔,控制孔二连通集液槽与控制腔,控制块一穿过控制孔一,控制块一设有倾斜面,倾斜面沿靠近排气管的方向朝上延伸,控制块二穿过控制孔二,控制块二限制液体朝远离排气管的方向移动。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控制块一、控制块二与控制杆,且控制块一设置倾斜面,当遇水膨胀件遇水发生膨胀时,遇水膨胀件抵触倾斜面使得控制块一移动,控制块一的移动使得控制杆带动控制块二的移动,控制块二的移动使得排液流道连通集液槽,使得液体顺着排液流道排出,通过此类方式,减少了液体残留于集液槽并朝排液管外壁方向移动的情况,通过此类方式,使得整体的防水效果更佳。
9、可选的,防水套外壁设有排液槽,排液流道一端位于排液槽槽底并连通排液槽,另一端连通集液槽,排液槽尺寸大于排液流道尺寸,排液流道设有定位板,定位板连接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远离定位板的一端连接有防水板,防水板位于排液槽槽底,防水板闭合排液流道,复位弹簧的弹力限制防水板朝远离排液槽槽底的方向移动。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使用中,存在屋顶本体积液的情况,此类情况易使得屋顶本体残留的液体顺着排液流道倒流至集液槽的情况,因此设置复位弹簧与防水板,复位弹簧的弹力限制防水板朝远离排液槽槽底的方向移动,通过此类方式,排液流道的液体可以推动防水板使得液体流出,而屋顶本体的液体难以推动防水板,通过此类方式,减少了屋顶本体残留的液体通过排液流道进入集液槽的情况。
11、可选的,排气管包括管体一与管体二,管体一滑移于管体二,管体一的滑移方向为竖直方向,防水套设置于管体一,防水套内壁设有定位条,定位条沿靠近排气管轴线的方向朝远离屋顶本体的方向延伸,排气管外壁设有定位槽,定位槽供定位条嵌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管体一与管体二,且管体一滑移于管体二,通过此类方式便于调节管体一的位置,从而调节管体一凸出于屋顶本体表面的高度,使得施工人员便于根据房屋所需确定管体一凸出于屋顶本体表面的高度,其次,设置定位条与定位槽,定位条沿靠近排气管轴线的方向朝远离屋顶本体的方向延伸,此类延伸方向限制了液体顺着排气管外壁渗入的情况,提升了整体的防水效果;其次,由于管体一的滑移,便于使得安装防水套时防水套靠近屋顶本体的一端抵触屋顶本体,使得整体的安装更加便捷。
13、可选的,防水套内壁设有防水槽,防水槽槽底设有密封条,密封条远离防水槽槽底的一端凸出于防水套内壁,密封条用于抵紧排气管外壁。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防水槽与密封条,通过密封条抵紧排气管外壁,通过此类方式,减少了液体顺着排液管外壁流动的情况,提升了整体的防水性能。
15、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建筑屋顶的防水结构的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16、一种建筑屋顶的防水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上述任一的建筑屋顶的防水结构,还包括以下步骤:
18、s2:铺设和固定防水卷材:选择点式固定或线性固定对防水卷材进行固定;
19、s3:喷涂防水涂料:防水涂料喷涂两次,第一次喷涂后待防水涂料干透后进行第二遍防水涂料喷涂;
20、s4:铺保护层:在防水涂料表面铺上保护层,保护层需完全覆盖防水涂料;
21、s5:闭水试验:闭水试验的蓄水深度应不小于20mm,蓄水高度一般为30-100mm,蓄水时间为24小时,水面无明显下降为合格。
2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保护层,减少在后续施工过程中对于防水涂料以及防水卷材的破坏,设置防水附加层,防水附加层用于减少阴阳角、女儿墙等特殊部分的渗水情况,通过此类设置,提升了整体的防水效果。
24、1.设置防水套,防水套内壁抵紧排水管外壁,防水套端面抵触房屋本体,且设置遇水膨胀块,当遇水膨胀块遇水膨胀时,遇水膨胀管使得弧形条抵紧排气管外壁,通过此类方式,减少了液体顺着排气管外壁渗入屋顶本体的情况,提升了整体的防水效果;
25、2.设置控制件,通过控制件控制排液流道与集液槽的连通状态,便于将集液槽的液体排出,提升整体的防水效果;
26、3.设置复位弹簧与防水板,复位弹簧的弹力限制防水板朝远离排液槽槽底的方向移动,通过此类方式,排液流道的液体可以推动防水板使得液体流出,而屋顶本体的液体难以推动防水板,通过此类方式,减少了屋顶本体残留的液体通过排液流道进入集液槽的情况。
如您需求助技术专家,请点此查看客服电线. 金属材料表面改性技术 2. 超硬陶瓷材料制备与表面硬化 3. 规整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
1: 建筑节能 绿色建筑能耗的模拟与检测(EnergyPlus);建筑碳排放和生命周期评价;城市微气候、建筑能耗与太阳能技术的相互影响;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空间回归方法用于城市建筑能耗分析;不确定性、敏感性分析和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建筑能耗分析(R);贝叶斯方法用于城市和单体建筑能源分析 2: 过
1.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设计 2.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及制造 3.专利布局及规避策略等方面的研究